看到知乎上有人提问 初到北京的新人,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快速掌握北京交通地图?
稍微写一写我是怎么去了解北京地图的吧。
8月6月7月各在中旬左右去了一次北京,都没怎么刻意去看路名。主要也是在家就有出门随手打车的习惯。 想要具体去了解北京地图方位是在7月那次起初想去团结湖吃欧记麻辣烫,到了北京南站看了下导航,麻辣烫 和 双榆树南里 交通花费都得要1小时,因只有双休日在北京待着时间不够分配,故只能拣一个最想去的地方,欧记就再看机会了。 只当初那一下功夫,脑子里就划过一个概念,[1] 北京交通换乘有些费事很少能直达。 7月那次住在了双榆树南里某个小区里面。[2] 出门散步朝着大钟寺博物馆的方向走走看看,也就是那次,看了下沿街的路名,北三环,一下子惊呆了,刷新了先前的认知,也就是说第一次对北京的“环”有了概念,环是地面道路所在名称,不是交通建设系统的抽象符号,更不是上海内环中环外环线的高架指代意思。
后来在8月初也想来北京,但是那个周末碰上台风雨,出门不方便不能好好地逛街了,人懒也就没有出门。后来看新闻说房山那儿泥石流了就庆幸没到处瞎走。正好手头也积攒了一些年假,就想一次性用掉,择了个自己生日的那段时间,在8月末9月初第四次访问了北京。
这个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10天假期,就想着要把北京地图上的方位名词搞懂一下,到时候自己走一遍那就最好了。 [3] 当时手边正好在看罗孚的《北京十年》,自己边读边做excel表格,把里头提到的地名、路名、人名,都列出来,再用必应地图对照着看那条路和它的周围几条路,再研究研究路名的习惯用法在地图上的显示,比如什么是 某某路口南,什么是 中关村大街,它的北大街、南大街 和 中关村南路 在方位上的关系 等等。
在琢磨自己住在哪个酒店真犯了难,一是因为价格小贵去的天数有点多想要经济点儿;二是不了解酒店所在位置与周边交通是否顺,线路多,换乘方便等问题。先后地订了十几处,都不太满意,又都另外重找。最后才在几个范围里锁定了可选项。住在了香河园路当代MOMA附近,选这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想去当代MOMA看看;[4] 二是东直门地铁站连接的机场线是通向市区交通的唯一一条 斜线。在这里通过2号线,13号线,可以再换乘到其他各地去,相当于市郊联结的 辐射点。来了以后发现2公里以内有个东直门枢纽站,订酒店前也并不知道有这个公交场站,只是直观地认为 机场 – 地铁 这样的转换方式去远郊或者近距离会比较经济实用吧。事实证明是没错的。
8/27~8/29 连着三天我都骑小黄车去马路上兜风,第一天8/27 , 没有方向去哪儿,就随便骑。一路经过五四大街上的中国美术馆、景山、故宫后门、文津街上的北海公园,再下去骑到了一个地名叫 菜市口新街口(具体忘了是不是这样叫,当时对菜市口很有印象因一些书里经常提起菜市口是推出午门斩首的地方),突然想起周作人旧居不就在这附近(八道湾)胡同么,于是这才有了兜风目标就一路找了过去。回去的时候,新街口那儿正好有地铁站,就再换乘公交返回酒店。
8/28,我定了一个目标,从香河园当代MOMA骑到团结湖欧记麻辣烫试试,从中午11点当代MOMA出来以后,实际找到麻辣烫店看了下时间,花了4个小时, 导航给的参考是14.6公里约1小时30分钟,想起来自己主要是在找人民日报食堂 和 朝阳门内大街外大街朝阳北路甜水园路那一块儿迷瞪了费了不少时间。 吃完饭舒服了,坐公交去了之前骑车经过的团结湖公园坐了坐,路对面买了一盒西瓜享受。接着坐公交换乘的路线去了望京SOHO。
8/29,本来要从当代MOMA骑到五棵松的,但在四季青桥西四环这儿感觉有点儿晒伤了,于是在那附近找了个歇脚的咖啡厅打发了下时间。
8/30在香河园万国城MOMA坐公交916慢车去了怀柔,因为早上下了一会儿雨就咖啡馆里坐了会儿写了写东西,等中午雨停了才悠哉悠哉地去坐916慢车下午三四点才晃到怀柔汽车站。附近走了走,没有去成更远一点的怀柔水库、雁栖湖、慕田峪长城等。[5] (回上海后草拟了下这条路线的旅游方案 https://www.douban.com/note/689699030/ 有机会就这样走一下 )
8/31 坐公交850快车 去首都机场附近的西湖园公园,本想去看看低空准备降落的大灰机,到地方了才知道北京在开中非国际论坛,公园暂时关闭了不给进。于是,自己凭着探索好奇的一颗心也找到了观察大灰机的其他要塞。晚些时候去了一下传说中的798艺术中心转了一圈。
9/1 坐公交去了朝阳区酒仙桥的兆维工业园,本来是想去看看豆瓣公司所在地,想和门口的大招牌合影留念一下,但是可能搬家了没有找着准确门牌号。晚些时候误打误撞去了望京科技产业园,本来是想去大望京公园坐坐的,但和站名 望京花园 混淆了起来。
这么几天功夫,粗略地凭事先预习过的地图方位、实时的导航软件、用公交、自行车等对北京路名的方向有了大致的概念,对什么区有什么交通地标,三四分熟悉这样吧。
下次有机会还想去走走,比如怀柔的雁栖湖,房山的上方山公园、昌平的回龙观、十三陵等地。
对我个人来说的话,不赶时间就坐路面公交,公共汽车、出租车、自行车等,赶时间的话首选是出租车,其次是地铁。 路面公交一个是让自己可以看看沿途新旧风景,一个是顺便看一下路标、方向等。出门有这个随时看方向的习惯以后,到了陌生城市,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去了解当地的交通情况。上海大部分地铁都是在路表以下,把地铁站名对应到地图上,对想刻意了解一个城市的四面八方的情况是不太能满足的,除非在当地定居,不然我认为,[6] 想在短时间内,比如个把月里,从陌生到稍微了解的话,路面公交是比较好的手段。
总结了下,对北京路名的几个命名方式有了初步的印象,单位名称常见的是 数量词+条、屯、桥、庄,对这种命名方式其中的规律,有机会就顺便看看地图,也不刻意去发现。[7]我一直认为是有人为约定俗成的规律在里边儿的。
首都路名命名法,可推及其他内陆城市,例如 成都/ 数字+环路 ;郑州/ 经+数字,纬+数字 路 ;合肥/ 数字+里路
[8]里:以县志记载的最近代的 县衙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长度单位记作 里。各时期 里=米/公里 换算制不同。以1929年为例,1里=500米=0.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