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作者: [英国] 马特·里德利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原书第4版)
原作名: Nature Via Nurture: 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
译者: 黄菁菁
出版年: 2015-4
页数: 288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495499
#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的批注与划线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https://read.douban.com/ebook/10136927/
本作品由 华章数媒 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章节:第1章 万物之灵
> 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 Wrangham)将其归为食物的烹饪。随着人们学会使用火并用其烹饪食物——这是预消化食物——咀嚼的需要便减少了。直接证据表明,人类对火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60万年以前;但是若佐以旁证,这个时间会更早一些。大约19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牙齿变小,同时女性体型增大。这说明当时出现了更好的饮食,更易于消化,这似乎是烹饪带来的效果。但是,烹饪要求人们采集食物,并将其带到火边,这样也给一些坏人提供大量的机会去窃取他人的劳动果实。或者,既然那时男人的体型比女人的更大,体力也更强,那极有可能是男性从女性那里窃取食物。因此,女性要选择防止这种偷盗的策略,其中一个典型的策略便是,单个女性和单个男性建立联合关系,守护他们共同采集的食物。越来越多的一夫一妻出现,男性不再需要为了获得每一次的交配机会而去和别人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导致他们的体型变小;而且在190万年前体型反映的性别差异也开始减小。后来,一夫一妻的关系得到 […]
> 玛琳·祖克(Marlene Zuk)在《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s)一书中表述,对倭黑猩猩群里交配生活的适时发现让它们成了最时新的动物界名流,取代了海豚的位置;因为后者放纵本性干了些类似绑架和轮奸的事,损害了其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形象
> 伯克利
> 伯克利
豆列上有个伯克利
> 所有动物的身体结构规划,早在6亿年以前就由早已灭绝的祖先体内的基因组确定了,自那以后便一直遗传至后代体内。(包括你在内)
> 以上的例子还表现,年幼的动物未显示出害怕或攻击的性格,这些特性主要在大脑底部的边缘系统中发育得最晚。因此,若想让动物进化为一个友好或温顺的品种,最有可能的方式就是提早停止其大脑发育。因此,它们有着更小的头脑,以及较小的13区,这是边缘系统中更晚发育的部分,它的功能是促进产生成年动物的一些情感反应,诸如恐惧、攻击性
> 女性大脑容量约为1468立方厘米,男性大脑容量约为1567立方厘米。
> 处死的那些人更具攻击性和更易冲动,换言之,也就是脑部发育更成熟以及脑容量更大的人。
> 异亮氨酸的标准缩写是“I”,谷氨酰胺的标准缩写是“Q”。因此,该IQ(异亮氨酸和谷氨酰胺)可能决定了另一种IQ(智商)。伍兹认为,“这证明上帝真的存在,只有他这么有幽默感的人,才会安排两者的互相关联。”
> 人类基因组浮现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真相,动物的演化是通过调整基因前方的自动启闭装置,使身体各个部分拥有更长的时间发育。这对先天与后天之争有着深远的影响。想象整个系统内部的启闭装置如何运作吧。你开启了一个基因的表达,其结果是开启另一个基因表达,而这又抑制了第三个基因的表达,如此进行下去。而且在这样一张运作网中,你还适时加入了人类经验的影响。一些外在的东西,例如教育、食物、一次打架,或是有回应的爱,这些都可以影响基因的自动启闭。忽然间,后天开始通过先天得以表现。
## 章节:第2章 众多本能
> 理性其本身并不能抑制冲动,唯一能中和某种冲动的方式是产生相反的冲动。理性可以形成一种干扰,激发想象力,来释放这种相反的冲动。因此,尽管最有理性的动物就是本能冲动最强烈的动物,但是和一个只受本能操控的动物不同,人绝不仅仅是一台自动机器
> 达尔文发现,即使倒着来看自然选择的过程,人类的演化仍是针对某个目的的设计
> 威廉·詹姆斯
> 大脑中缺乏后叶催产素,
> 当内侧杏仁核的后叶催产素受体得以激发时,我们会和最接近我们的人结合,这是盲目、自发且无师自通的。若要获得这种激发,性行为是最佳的选择,也许纯洁的吸引力也有此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分手会很难。
> 廷伯根实验的意义在于,它们不仅揭示了本能有多么复杂,也说明本能很容易便被触发。他还观察研究了掘土蜂的生活习性。掘土蜂会挖一个洞,出去抓一只昆虫,用刺蜇将其麻痹,再将它带回洞中,在它上面产卵。这样,幼蜂在成长中就能以昆虫为食物。这一切复杂的行为,包括重新找到之前挖掘的洞,都是无师自通的,压根不是父母所教的。一只掘土蜂从不会遇到自己的父母。一只布谷鸟唱着歌儿飞到非洲,再飞回来,路上会和其同类中的一只交配。当它还是只雏鸟时,它根本不会见到自己的父母或手足。
> 攻击性源于基因
> 早期的对待方式可以增强它们的攻击性。
> 。西蒙·巴伦-科恩的研究重心是自闭症,
> 但是,自闭症有一种更“纯粹”及程度稍弱的形式,即艾斯伯格症候群,它的症状主要体现于患者难以移情、理解他人的想法。一直以来,男孩就没有女孩善于移情,也许自闭症就是男性大脑中的一个极端走向。于是,巴伦-科恩的兴趣又转向出生前睾酮浓度与眼神交流的逆相关关系,由高浓度睾酮引起的大脑男性化在自闭症患者这里“走过头了
> 史蒂文·品克(
> Pinker)解析了人类的“语言本能”,认为它带有一把瑞士军刀所能呈现出的全部特点,其结构
> 论源于洛克、休谟和穆勒的
> 威廉·詹姆斯和本能论的倡导者并没有写过乌托邦。但是,所有的乌托邦之父,柏拉图的《理想国》(Republic)在很多方面都接近詹姆斯式的梦想。它也深受先天论的感染。理想国实行“精英管理制”,所有的
## 章节:第3章 先天与后天——绝妙的对偶
> 高尔顿沿袭了这一暗示。第二年,他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双胞胎的历史——先天后天孰轻孰重》(The History of Twins,as a Criterion of the Relative Powers of Nature and Nurture)。最终他有了一个体面的方法来检测自己创立的遗传假设,这也让他免于被别人针对他的家谱说提出反驳。值得注意的是,他推论双胞胎有两种类型——同卵双生,出自“同一个卵子的两个胚点”;异卵双生,来自“不同的卵子”。这种说法不算太差。如果把胚点理解为细胞核,那就距事实更近一步了。然而,这两类双胞胎会接受相同的后天培养。因此,如果同卵双胞胎在行为上比异卵双胞胎更为接近,那遗传影响说就是有根据的。
> 1869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
> 他揭开了一个伟大的真相:我们的许多行为方式都是源于我们自身,而不是听凭社会的摆布或遭受周边环境的侵害。
> 高尔顿对基因一无所知,他对遗传的洞察力还是相当值得称赞的
> 双胞胎研究在
> 此外,遗传度只能测量相对差值,不能测量绝对值。大多数人生来有十根手指。那些手指少于这个数字的人通常是在事故中丧失了其中的一些——这是环境带来的影响。因而,手指数目的遗传度接近于零,但是,说我们有10根手指的原因是环境无疑也是荒唐的。我们长出10根手指,是因为基因是这样设定的。手指数字的差异是环境决定的;事实上,我们有10根手指,这是遗传的。因此,这像是一个悖论,人性中遗传度最小的特征,却最受到基因的决定。
> 同样,在一个真正实行精英统治的社会中,所有人有着均等的机会,接受同样的训练,那些最优秀的运动员通常有最好的基因。运动能力的遗传度接近于100%。在一个与之相反的社会中,只有少数有权势的人才能有充足的食物,有机会参与训练,那么背景和机会将决定谁可以赢得比赛。在这种情况下,遗传度为零。因此,这又造成了一个悖论。我们越是让社会平等,遗传度就越高,基因体现的作用就越大。
> 尔的
人种论,白人至上论 , 《TechNopoly》里对 高尔昌 统计的批评
> 布沙尔的研究资金来源:先锋基金会。它于1937年由纺织业的一位亿万富翁创立,曾公然支持优化人种论。基金会章程这样写道,“实施或协助实施人类种族中遗传和优化人种一般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人类遗传性的动植物研究,尤其是针对美国人的人种改良问题研究
> 布沙尔的研究资金来源:先锋基金会。它于1937年由纺织业的一位亿万富翁创立,曾公然支持优化人种论。基金会章程这样写道,“实施或协助实施人类种族中遗传和优化人种一般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释人类遗传性的动植物研究,尤其是针对美国人的人种改良问题研究
人种论 ,白人至上主义 。 《Technopoly》里 批评 高尔顿 发明统计 用于 人种基因优势
> 案例中,个性差异的40%多一点是源于直接的遗传隐私;不到10%是由于大家都有的环境影响(大多是指家庭的影响);大约25%受到个体所经历的独有的环境影响。(包括个人病史、偶然事故以及在学校结交的伙伴等)余下的25%归为测量误差。
> 在抑郁、害羞、焦虑和脆弱这些情绪方面——它们构成了心理学家说的“神经过敏症”6个层面中的4个,带有两个缬氨酸的人表现得最为强烈,带有两个蛋氨酸的人则症状最轻。在其他关于个性的12个层面中,只有一个(感情的开放度)体现出相关性。换一句话说,这个基因尤其影响神经过敏程度。
> 蛋白质合成中的一个变化确实导致了个性的变化。此外,其他的一些类似基因也呼之欲出。
> 对于那些执着于精英统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发现。它意味着,人们没有理由去歧视出生于低层次背景的人;也不必用异样的眼光打量那些来自不寻常家庭的人。一个各方面条件匮乏的童年并不会令一个人形成某种个性。环境决定论和基因决定论一样,都是不合理的,我在整本书中都会谈到这一点。幸运的是,我们不必相信其中任何一种。
> 荷兰研究者丹尼尔·波斯迪玛(Danielle Posthuma)的话来说,灰质容量“完全归因于基因因素,与环境因素无关”。这些研究虽没有让我们更接近了解哪些属于真正的智力基因,但它们确定了智力基因的存在。灰质由各组神经元组成,这个新发现的相关性说明了,比起普通人,更聪明的人在理论上会有更多的神经元,或者神经元之间有更多的联结。在研究者发现ASPM基因可以通过神经元数目决定大脑尺寸以后(见第1章),g因素的某些基因似乎很快也会浮出水面了。
> 只要你有正常的基因和一个正常的家庭,那大家就会有相同的潜在个性与智力。一些具体的细节就交给偶然事故或环境来决定。
> 我们中有些人有两个缬氨酸,有些人有两个蛋氨酸,不仅位于BDNF基因,也位于那些影响个性、智力和心智其他方面的基因。有些人的肌肉力量天生比其他人更强,这是由17号染色体上的ACE基因版本所决定。因此,有些人天生就更善于汲取知识,这也是源于某个未知基因的某个版本。这样的基因变异并不罕见;它们很普遍。
## 章节:第4章 疯狂的原因
> 在早期的精神病学研究领域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前的核心人物是埃米尔·克雷佩林
> 开创了一种划分精神病人的新方法,
> 而是基于他们的个人经历史
> 妄想式精神分裂让患者产生各类稀奇古怪的阴谋论,因而
> 部分原因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精神分裂症仍是一个开放式问题,许多相互对立的候选解释囊括了一切可能性。你仍然有理由相信,基因,或病毒,或偶然事件是这种精神错乱的首要原因。但是随着精神分裂科学研究的深入,关于其病因的概念就愈加混乱。我们越是了解这种疾病,就越使病因和症状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 克雷佩林显然对精神病的生物学解释不以为然,加上他重视个人经历的重要性,于是他开拓了精神分析之路,强调一个人儿童时期经历的事件是后来患上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病的一个发病原因。
> 冰箱式母亲”,她对孩子的冷酷摧毁了孩子获得社交技能的能力
> 首先,氯丙嗪和后来的一系列药物都是化学物质,阻碍了多巴胺受体,防止这些受体与多巴胺结合。其次,一些可以增加大脑中多巴胺浓度的药物,如苯丙胺,也会引发或加重精神崩溃。最后,大脑成像显示,受到多巴胺刺激的大脑中一些区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里是非典型的。精神分裂一定是神经传递素发生紊乱,尤其是多巴胺的紊乱。
> 羟色胺
羟色胺
> 最近人们聚焦于大脑中一种不同的信号系统——谷氨酸系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种谷氨酸受体(称为NMDA受体)的活动似乎太少,正如他们的多巴胺太多一样。第三种可能性在于羟色胺信号系统。这方面似乎更成功一些,因为其中一个候选基因,5HT2A,似乎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经常出错,而且它位于13号染色体上,这也是联动研究中最常指出的一个染色体。但是,研究结果仍然不够有力,令人失望。
> RGS4
> RGS4
RGS4
> 在动物体内,急性压力会导致RGS4活动减少
> 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突触病,尽管它不能区分出原因和结果。在大脑中一些区域里,尤其是在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结合部位出了问题。
> 即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突触病,尽管它不能区分出原因和结果。在大脑中一些区域里,尤其是在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结合部位出了问题。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突触病
> 如果你有合适的基因,也许你能度过这次缺氧;或者如果你出生顺利,你也可战胜基因带给你的命运。
> 该摇摆蛋白质对小鼠胎儿和人类胎儿的大脑组织都十分重要。通过指示神经元哪里该长,什么时候该停,它指导大脑中各层结构的形成。
> 该摇摆蛋白质对小鼠胎儿和人类胎儿的大脑组织都十分重要。通过指示神经元哪里该长,什么时候该停,它指导大脑中各层结构的形成。
摇摆蛋白质
> 精神分裂的一个特征是紊乱的神经细胞迁移,摇摆蛋白便是神经细胞迁移的组织者之一。它还有助于维持突触形成所在的“神经树突棘”,因而一点儿不足便会导致突触出现问题。
> 摇摆蛋白减少不仅出现于精神分裂症,它在严重的两极型忧郁症和自闭症患者那里也很常见。
> 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大脑发生广泛的改变。它的许多线路首次遭到隔离,许多联结则被“修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减少,只留下最强的突触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器质型疾病,一种发育疾病,一种第四维度的疾病——时间的维度。这是由于大脑的正常生长过程和分化过程中出了差错
> 如同高尔顿所言,“我很惊讶地发现,那些能力超凡的人常常却有一些近亲会精神失常。”
> 密歇根的精神病专家伦道夫·尼斯(Randolph Nesse)推测,精神分裂症可能是进化中的“悬崖效应”的一个例证。不同基因的突变分别都是有益的,可它们如果全发生在一个人的体内或演化过快的话,这时它们组合到一起便会导致灾难。痛风便属于此类悬崖疾病。关节处的高尿酸浓度防止人们过早衰老,但是少数人的尿酸太多,就会在关节处形成结晶体,令人感到疼痛。也许精神分裂症也是由于太多有益的方面汇集到一起,却产生一个不好的结果;一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通常有益于大脑功能的发挥,但是过多的因素全汇集到一个人身上,就可能导致精神分裂。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使人们易于患上该病的基因没有消亡;只要它们没有组合到一起,它们每一个都有益于携带该基因的载体生存下去。
## 章节:第5章 基因的第四维度
> 与他同时期的康拉德·劳伦兹和B.F.斯金纳则有着非常极端的立场,前者坚定不移地倡导先天论,后者则是后天论的捍卫者。皮亚杰谨慎地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由于强调认知各个阶段的发展,他大致预想出青年时期成长经验的相关概念
> 争论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发生在康拉德·劳伦兹和丹尼尔·莱尔曼(Daniel Lehrman)之间。莱尔曼是一个精力充沛并善于表达的纽约人,热衷于观鸟
> 廷伯根对这个论题的解决令许多人感到满意。他提出,一个动物行为学学生需要对动物的某种特殊行为提出四个问题: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个行为?这个行为是如何在个体中发展的(莱尔曼的问题)?这个行为是如何演化的?这个行为的功能和存在价值是什么(劳伦兹的问题)?
> 揭示了即使环境影响了发展,也是通过启动和闭合基因的方式进行的,
> 基因如何导致行为的发展。
> 大脑最初时是如何长成这样的。可以这样说,双侧扁桃体表达出的后叶催产素受体触发了多巴胺系统,从而对自己所爱的人有了一种上瘾般的感觉。但是,谁创造了这个神奇的机器,又是怎样创造的呢?
> 科学总是这样,科学家了解得越多,他就会意识到他不知道的更多。
> 如今,我们可以确定,所有的灵长目动物,包括人类,都会由于回应各种经验而长出新的皮层神经元,也会失去某些从未活动过的神经元。
> 眼睛发出的神经元在接近大脑中目的地时的行为是怎样的。该神经元不是按照预先决定的方式直奔目的地,而是抛出一整套“探头”,其中许多会迅速撤回。它似乎是在寻找可以“运行”的联结——那些一起激发的相似神经元,会联结在一起。克莱因比较了一只发育中的蝌蚪在经过4小时亮光刺激后和4小时黑暗刺激后的视觉系统的神经元情况,发现蝌蚪在光亮处会抛出更多的探测器来寻觅联结。“我受到了一种刺激,”神经元嚷嚷,“我想要分享这个消息。”这大概说明了经验如何对大脑发育产生实际的影响,
> 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训练生活中所需要的那些大脑回路,而不是给心智填充事实。经过训练以后,那些回路生长旺盛。令人惊奇的是,这不是人类所独有的,连极微小的线虫都有这样的情况。秀丽隐杆线虫是基因还原论者的至爱。它没有大脑,体内共有302个神经元,以严格的程序连接到一起。它看起来是无法进行哪怕最简单形式的学习的候选者之一,更别提发育的可塑性和社会行为了。它所有的行为就只是向前蠕动和向后蠕动。然而,如果这样的一只线虫能在合适的温度下反复找到食物,它便会记录这个事实,于是便会偏爱这种温度;如果在这样的温度下它不再获得回报,于是它又会渐渐失去这种偏好。这样灵活的学习是受到了NCS<sup>-I</sup>基因的影响。
> 谷氨酸突触弱化
> 证明一只低等线虫的行为发展在这方面具有环境可塑性,这无疑壮大了发展论者的挑战。如果一个没有大脑、只有302个神经元的生物都可以从训练中获益,那么人类培养过程中这类偶发事件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 在婴儿期常被舔舐的小鼠会更快做出这种反应。迈克尔·米尼(Michael Meaney)的研究表明,这里所涉及的基因是后叶催产素受体基因,它们在常被舔舐的小鼠体内更易于被开启。
> 多巴胺与雌激素极其相似。迷雾更浓了,因为幼时受到母亲忽视的经历确实改变了多巴胺系统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这显然可以解释这样的事实,即幼时缺乏母爱的动物更容易对药物上瘾,药物可以通过多巴胺系统让它们的心智愉悦。
> 揭示了基因是如何听任环境中其他动物尤其是其父母行为的摆布。
> 基因既服务于后天,也为先天提供服务。
## 章节:第6章 成长岁月
> 尼科尔·廷伯根都与劳伦兹待在阿尔滕堡,两人一起创立了动物行为学——即对动物本能的研究
> 戈特利布总结出小鸭子能识别正确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在孵出前就已听到自己的声音。他认为这推翻了本能的整个概念,因为这体现了一种出生前的环境触发因素。
> 由于没能接受对话的训练,她的大脑语言模块完全没有发育,而现在为时已晚。
> 1891年,芬兰的一位社会学先驱者爱德华·韦斯特马克(Edward Westermarck)出版了《人类婚姻史》(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在该书中,他提出人类避免乱伦是受到本能的驱使,而不是因为服从法律。他们天生就厌恶与其至亲发生性关系
> 他聪明地发现这并没有要求人们生来便有辨别真正的兄弟姐妹的能力。相反,人们只有一种粗略的认知,会把那些在儿时熟知的人归入至亲的范畴。他预测,那些一起度过童年的男女在成年以后会本能地排斥睡在一起。
> 性本能很难被禁令改变”
> 自那以后,许多研究证实了同样的现象。生活在同一个基布兹社区的以色列人之间很少婚配。儿时睡在同一个房间的摩洛哥男女拒绝接受包办婚姻,而且女性的反感程度要高于男性。即使是在小说里,这种反感的声音也在反复回响:玛丽·雪莱(Mary Shelly)的小说里,科学怪人维克托·弗兰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发现,人们期待他和儿时一起长大的表妹结婚,但是,(象征意义上)他所创造的怪物会在他们完婚之前出来阻挠,并要杀死他的未婚妻。
## 章节:第7章 学习经验
> 现代学习的理论家已将巴甫洛夫理论中关键一点做了修改。他们提出,主动式学习并非是在刺激和奖励持续一起出现时发生的,而是发生在预期的巧合和实际发生的事情不相符的时候。如果心智发生了“预测误差”,即在某种刺激后期待回报,却没有实现,或者反过来,那么心智就必须更改之前的期待:它必须学习。因此,例如铃响后不再有食物,而闪烁的光预示有食物,那么狗就得从它的预测和新现实的不相符中学习。无论是愉悦的还是痛苦的,意外比预测所含的信息更多。
> 在没预料到的情况下被剥夺奖励时则不太活跃。换句话说,这些多巴胺细胞本身所编码的学习规则,实际上和如今工程师努力在机器人体内设置的学习规则是相同的。
> 。一般认为,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都拥有同一组CREB基因。它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处于开启状态——这就是说,它们在此期间必须要合成一种蛋白质。
> 心理关联的形成,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强化联结。创建这些关联的“伏尔甘的仆人”当然存在,它们叫作基因。基因!这些毫不留情的命运的木偶主人本应该在构造大脑以后,便离开让大脑自己运行。但是它们没有;它们实际上在做学习的活儿。此时此刻,在你大脑中的某个地方,一个基因开启了,于是一系列蛋白质开始运作,改变了大脑细胞之间的突触,这样一来,也许你会永远将阅读这一段文字与厨房飘出的咖啡香关联起来……
> 习得记忆
学习新东西
> 结论如下:习得记忆与提取记忆完全不同;它们发生在大脑中不同的部分,需要不同的基因。来自蘑菇体的信息输出对提取记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对记忆习得来说却是无关紧要的,而信息输出则需要相关基因的开启。巴甫洛夫可能有过这样的梦想,在将来某个时候,有人可以理解大脑中的哪些联结可以解释关联学习理论,但是他应该没想过会有人向前更进一步,分析大脑中的分子。他更不会想象到,一步步通往这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格雷戈尔·孟德尔的遗传颗粒说。
> CREB基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塞斯·格兰特(Seth Grant)找到证据表明,与学习和记忆密不可分的许多基因与其说是时序网络的组成部分,不如说它们共同组建了一台机器,他将其称为赫布机(这样称呼的缘由稍后会加以说明)。这样一台赫布机包含至少75种不同的蛋白质,也就是75种基因的合成物,它们在一起运作,就像一台精密复杂的机器在运行。
> 许多证据说明,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畏惧这种条件反射大多取决于杏仁核,即靠近大脑底部的一个小结构。我还可以给一些提示,说出是伏尔甘的哪些仆人在杏仁核的沟壑里挖进挖出,以及如何去挖
> 如何促进谷氨酸突触易化
> 学习畏惧像是一个清晰的模块,也像是心智这把瑞士军刀里的一块刀片。它近乎是自发而起、自成一体并是有选择的,而且由选择性神经回路运作。
>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本能
> 神经、网络与节点
> 而且学习不仅仅需要一个按通用目标设定的大脑;它需要各种特殊装置,每一个都对信息具有敏感度,且专长于提取环境中的规则
> 关联论者强调大脑回路对新技能和经验的接纳,而先天论者强调的是大脑回路的特异性。
> 关联主义并非真的关心真正的大脑是什么,它关注的是构造出能够学习的计算机式的网络。它的灵感源自两个简单的想法:赫布式相关性和误差反向传播。前者涉及一个名叫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的加拿大人,他在1949年随意写下一段话,由此他的名字被永远载入史册:
> 赫布所说的是,学习就是强化常常使用的关联。伏尔甘的仆人在使用中的沟壑里挖掘,使其更加畅通。讽刺的是,赫布并不是行为主义者——事实上,他强烈反对斯金纳的观点,不同意黑盒子必须要保持关闭状态。他想了解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且他正确地猜测出是突触强度发生了变化。从分子层面来看,记忆现象似乎就是赫布式的。
> 弗兰克
误差反向学习
> 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发明了一个电脑程序,称为感知机。它包括两层“节点”或开关,这两层之间的联结可以发生改变。它的功能在于改变联结的强度,直到其输出具有“正确”的模式。起初感知机没能发挥多少效用,但30年后,人们在其输入层和输出层之间,增加了第三层“隐含”的节点。于是,联结主义网络开始呈现一台原始学习机的所有属性,尤其在学会“误差反向传播”后更是如此。这意味着,先调整隐含层单元与输出有误差的输出层之间的联结强度,再调整之前联结的强度——将误差反向传播至机器。广义上,从预测的误差中学习,与现代巴甫洛夫主义者提出的观点,以及沃尔弗拉姆·舒尔兹(Wolfram Schultz)发现的人类多巴胺系统所呈现的原理是相同的。
> 联结主义者否认他们只相信关联。他们不像巴甫洛夫那样声称学习只是一种条件反射,也不像斯金纳那样提出大脑经过条件反射训练后即可同样轻松地学会任何东西。他们所说的隐含单元发挥着天生的作用,尽管斯金纳不愿承认大脑有此功能。但是,他们的确声明,只要最少的预先设定的内容,一个通用网络就可以学会有关世界运行的各种规则。他们讨厌过分的天生论,强烈反对强调大模块论,并厌恶有关基因决定行为的廉价谈论。和大卫·休谟一样,他们相信心智所具有的知识大多来自经验。
> ,如同学习装置一样,学习到世界的规则。而且,它们运用的是一些类似于联结主义网络的原则,相似的网络会出现在不同的心智系统中。于是,学会识别一张脸和学会畏惧蛇,运用的是相似的神经元结构。发现这些网络及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这将是令人兴奋的工作。
> 斯金纳的作品《沃尔登第二》(Walden Two)描述了一个公社,说起来有点儿像令人窒息的法西斯主义式的陈词滥调。年轻的男女漫步在公社的走廊和花园里,微笑洋溢,互相帮助,多像纳粹宣传影片中的片断;强迫的、一致的情况无处不在。没有反乌托邦的乌云笼罩天空,但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主人公弗拉兹尔(Frazir)的创造者竟然崇拜他。
> 斯金纳是诚实的,他认为人类本性全部是由外界影响决定的,就像是牛顿世界里的线性环境决定论。如果行为主义者所持观点是对的,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变成这样:一个人的本性就只是可以影响他的外界因素的总和。行为控制技术将有可能得以实现。在1976年该书第二版新增的前言中,斯金纳并没有加入什么新想法。尽管像劳伦兹一样,他几乎不可避免地将沃尔登第二与环境运动联系到了一起。
只有废除城市和经济,用行为主义的公社来替代它们,我们才能在污染、资源枯竭和环境突变的状况下生存下去,斯金纳这样说,“像沃尔登第二这样的事并非是一个坏的开始”。真正可怕的是,斯金纳的想法吸引了许多追随者,他们真的建造了一个公社,并努力按照弗拉兹尔的方式来管理它。如今它依然存在:这个名为多斯沃尔登的公社位于墨西哥的洛斯霍克斯。
## 章节:第8章 文化之谜
> 弗朗茨·博厄斯
> 通过强调人类文化的可塑性,他将人性扩展至无限的可能性,而不是将其束缚在诸多限制的囚牢里。正是他最有力地植入这种观点:文化将人类从本性中解放出来。
> 博厄斯改革人类学
文化决定论
> 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
人类本性是社会力量的结果而非原因
> 在博厄斯改革人类学的同时,同样的主题也开始主宰社会学这门新兴科学。与博厄斯同时代,并也留着小胡子的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对社会的因果关系提出了一个更有力的论述:社会现象只能由社会事实予以解释,不能用任何生物学知识来说明。所有的文化都源自文化。杜尔凯姆比博厄斯年长一岁,出生于法国洛林,从这里越过法国边境就到了博厄斯的出生地。他的父母也是犹太人。然而,和博厄斯不同,杜尔凯姆是犹太教士的儿子,祖辈们也都是犹太教士,他整个青年时代都在研究犹太法典。他漫不经心地研究了一段时间天主教,之后进入精英云集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博厄斯游历全世界、住雪屋、和美洲土著人交朋友并移民的时候,杜尔凯姆只是专注于研究、写作和论证。除了曾在德国短暂学习过一段时间,他整个一生都待在法国的象牙塔里,起初在波尔多,后来去了巴黎。他没有
> 杜尔凯姆给萌芽状态的社会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将社会学的研究立足于空白的概念上。人类行为的原因——从性嫉妒到大众性的歇斯底里——都源于个体之外。社会现象是真实的、可重复的、可界定的以及科学性的。(杜尔凯姆羡慕自然科学家所掌握的铁的事实——物理羡妒是软性科学家们的普遍心理状态),但是这些现象不能回溯至生物学。人类本性是社会力量的结果而非原因。
> 人性的通用特征参与细化工作,从而形成了社会生活。但这些特征不是其原因,也没有赋予它某种特殊的形式;它们只是促成了社会生活的形成。集体表现、感情和倾向并不是由个人意识的某些状态所引发的,而是由该社会群体整体所处的状态导致……个人本性仅仅是可塑的原材料,需要接受社会因素的塑造和改变。
> 诺维奇·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
> 他最重要的见解是,他坚持认为使用工具和语言之间有所关联
> 大脑中有一个部分,既可表述行为,又可表述该行为形成的意象。
> 一个区域是颞上沟(STS),位于与知觉相关联的感官区。
> 颞上沟“感知”主体自己的动作,并让它与观察到的动作的记忆相匹配。
> 7号染色体上的确有一个基因,在一个大家族和另一个稍小一点的家族中造成了言语障碍。该基因对人类正常的语法和说话能力的发展,以及喉部的运动控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该基因是叉头框P2基因,或简称为FOXP2,其任务是打开其他基因——它是一个转录因子。当一个人的FOXP2受损时,他就无法发展出完整的语言。
> 在蛋白质构造的第325个位置上(共有715个),两个变化中至少有一个,以一个精氨酸代替一个丝氨酸分子,它几乎彻底改变了这个基因的开启和闭合。它可能允许该基因首次在大脑中某个区域开启,这又转而允许FOXP2做出新的事情。记住,动物进化是通过给同样的基因赋予新的任务来实现的,而并非是长出新的基因。必须承认,没有人确切知道FOXP2究竟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它如何让语言得以产生,因此我也只是在做推测。仍然有可能的情况是,并不是FOXP2让人类可以说话,而是言语的出现给基因组上帝带来压力。于是,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基因组上帝让FOXP2产生突变:该突变是结果而非原因。
> 我这么想是因为,也许FOXP2和里佐拉蒂所说的镜像神经元之间有某种联系。在里佐拉蒂做的抓握实验中,志愿者的大脑中的一个活跃区域,称为44区,对应着猴子大脑中发现镜像神经元的区域。该区域属于有时被称为“布罗卡区”的一部分,这使情况更为复杂了,因为布罗卡区是人脑的“语言器官”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猴子和人类大脑中,该区域不仅负责舌头、嘴唇和喉部的活动(这就是大脑该区域中风的人无法说话的原因),还负责手和手指的活动。布罗卡区同时负责言语和手势。
## 章节:第9章 “基因”的七种含义
> 《社会生物学》
## 章节:第10章 一组悖论式的寓意
> 羟色胺载体基因
> 一些孩子可以无须任何抚育自己成长,而且长大后个性不会变坏;另一些孩子则需要父母悉心抚育才能发展正常的个性——差异源于基因
> 才能方面最初的遗传差异也许确实非常微小,是实践导致其逐渐扩大。然而,实践本身也许依赖于一种本能。我认为,这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能,历经成千上万年的自然选择之后储存于青少年的大脑中,而且它会直接在青少年的耳边呢喃:尽情去做你擅长的事吧;厌恶做那些你不擅长的事。孩子们似乎时时刻刻谨记这一原则。在我看来,培养某种才能的渴望本身也是一种本能。你体内的一些特定的基因让你有了一些特定的渴望;你发现自己比其他同龄人更擅长做一些事,这加强了你对这件事的偏好;熟能生巧,很快你便把自己定位成群体中某方面的专才。后天强化了先天。
> 单胺氧化酶A
> MAOA基因的上游有一个启动子,该启动子是由30对碱基组成的,这些碱基有不同次数的重复,分别是3次、3.5次、4次或5次。那些有3次或5次重复的基因远远没有那些有3.5次或4次重复的基因活跃。因此,莫菲特和卡斯比将这些男孩分为携带高活性MAOA基因的人和携带低活性MAOA基因的人。引人注意的是,那些携带高活性MAOA基因的人几乎不受虐待经历的影响。而那些携带低活性MAOA基因的人如果曾经受到虐待,将来会有更多的反社会行为。如果没有受到虐待,他们的反社会性会稍低于普通人。MAOA基因不太活跃并曾受虐待的人,参与强奸、抢劫和袭击的次数是常人的4倍。
这意味着,光有虐待经历并不一定会产生反社会行为,你还得有不活跃的MAOA基因;或者,光有不活跃的基因也不一定会让你反社会,你还需受到虐待。MAOA基因的参与并不会让人觉得诧异。去除老鼠体内的MAOA基因,这只老鼠将产生攻击行为;恢复其体内的该基因, […]
> 人类心智的一个独特习惯便是将一切归因于线性因果关系。这也是许多错误的源泉
> 我所关注的是另一种错误:相信意向性的行为肯定有一个线性原因。这只是一种错觉,一种精神幻象,一种错误引发神经元的本能。这种本能十分有用,就像是把电视屏幕上的二维图像当成是三维图像这样的幻觉一样有用。自然选择赋予人类心智一种能力,可以探知他人的意图,更好地预测他们的行为。我们喜欢用因果比喻作为理解意愿的方式。然而,这仍是一种错觉。行为的原因存在于一个循环的而非线性的系统之中
## 章节:附录A 关于作者
> 1.《自私的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 章节:译者后记
> 对方大错特错。但是,正如里德利所言,科学家们最容易犯错的时候是他们互相批评的时候。他们在争论时都走向了极端,从而看不到对方在一些方面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