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者是怎样从音乐音响表象的聆听中得到情感认知的,例如和声运行的紧张度、乐器调配的色彩性、乐思变形的认同感,等等; 是怎样从某种音调进行中引起意象感受的,例如叹息音调、黄金五度、“起来”音调,等等; 是怎样因某种节奏的组合产生韵律期盼的,如切分、均等的时值流,等等; 演奏者怎样通过谱记的表象和音响的表象,驱动筋骨,构成动作的; 诠释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使自己的情感与作曲家的情感融为一体的……
在音乐音响信息内部加工的阶段,对于考生而言,主要是指短期记忆能力和组织能力——即以秩序感对信息进行投射的技巧。 在音乐音响信息提取阶段,主要是对长期记忆的音乐信息迅速提取、灵活的再组能力。
须知艺术音乐是以理性意象的表现为宗旨的,不然外国的同行怎会认为,中国钢琴选手的音乐诠释配不上手指技巧
粗枝大叶惯了的学生可以练一下肖斯塔科维奇的《降B小调赋格》。乐曲缓慢,长时值的音符和繁琐的装饰要求弹奏者有耐心管住自己,坚持数拍子。
这些审美个性也体现在诠释的构思角度和细节的处理上。例如同样是肖邦的作品,法国钢琴家会强调多愁善感的一面,带有沙龙的意味,因此在玛格丽特•朗的版本中听到的是纤巧朦胧的作风,装饰句甚至有自由的处理;但严谨的德国钢琴家阿劳,则立足于情感意象的冲突,速度处理紧凑而严谨,等等。

原始音乐,以及“文化音乐”——文明时代的原始音乐的遗风、延伸和演化——都是纯感性层面上的情感抒发; 而艺术音乐,则是感性与理性综合的表述方式,是原始意识借现实符号构成的形式。
但艺术音乐则要求创作者和诠释者都应有哲理的立意,然后通过清晰的格律表述和层次的鲜明,处理好不同意象的表现,特别是经过展开之后它们关系的变化,从而激起听众对“存在意义”的感悟。
各种特色音阶与地域关系
ref.《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

要认知音乐,就得运用艺术感知觉去聆听。 所谓艺术感知觉,与主体的审美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体现为对刺激信息予以秩序感的认知,以及对其中蕴含情感的感受力
ref. 关于艺术感知觉,读者可参阅拙作《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03页。
音响认知学习而言,薄弱环节恐怕就是对“和声音响”的辨析。因为我们传统音乐是单声进行的,而艺术音乐是在多声部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或许可说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一个遗传差距,
ref.《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
二度轻微摩擦的魅力,四度形销骨立之瘠薄
ref. 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
音乐思维=激情+音乐技法+内心听觉 (来自对“存在”解释)+(来自音乐规律抽象)+(音响介质的逻辑安排)
识辨音响表象
感受音乐意象能力
提高内心听觉
记忆能力
艺术音乐的意义指向,最后是在再现部揭晓的,而趣味在于求索的过程中。
一旦成为技能之后,就转入非自觉层次中运作,由感受神经直接连通筋肉神经构成动作,大脑便隐退二线遥控。因此马克总是让我们一边弹和声模式,一边读报。
最好的音乐修养是看着乐谱仿佛听见音乐
听到两手在强拍上构成尖锐的小九度或大七度的音程,那十之八九接下去右手作为一个倚音,继续半音往上解决;听到中声部与低音构成的四度,大抵会把速度稍慢,强调这悬留音的解决、等待。 同样理由,当耳朵听得和声有阻碍终止进行、等音变换进行、三度根音进行,等等,手上的触键就会自动产生相应的音量、速度,乃至音色上的微变化,这种变化当然也可以教会,但是教师不可能凡是出现这样的进行都讲授一番。
时间进展的意义
音乐是在时间流动基础上构建的各种变化着的空间形态
和声的、织体的、线形幅度的变奏
> 聚类语法
> 节奏是一切最先出现的;施纳贝尔总是先探索作品的基本节律或律动,再研究作品的和声结构与旋律方面的特点。
> 研究周期性的重音如何把不同的节奏型统一在一起
> 整齐准确的节奏练习,其次抓住特殊的、变化节奏的乐句,因为通常这些都是情绪转化的关键
## 章节:第八章 基本教学预科
> 时代审美观念的不同。巴洛克推崇的是庄严、崇高,而不是热情奔放。大凡需要坚实有力的音色,总是出现在中低音区,包括采用八度加厚的手段。而这种作为主题旋律的八度加厚,是很少出现在高音区的。【乡音无改】大键琴的发音短促,无法延长,因此需要有隐伏的持续音(见下例22m前半部分),有各声部综合构成的分解和弦进行(见23m),用颤音维持的长音,如果出现在终止式里,往往需要内声部里有音符的流动以使音响继续。
> 巴洛克的音乐充满十六分音符的流动,而且多以分解和弦或隐伏式的进行出现,其原因就是为了把短促发音留下的时间空隙填满,并利用分解和弦使这些可怜的余音构成自我持续的和声效果。
> 让和弦用琶音的方式拉开
> 巴赫时代双手在大键琴上是分区包干式地罩着整个键盘的,亦即每个手的1、2和3、4、5指构成两组,
> 四个声部
> 表情的中音区,
> 在保持高度集中的状态瞬间打通必要关节,迅速发力、传递之后又迅速恢复原状。
> 松弛,就是演奏时的自由呼吸状态,
## 章节:第九章 诠释演绎作品
> 文本解读、意象体验和诠释策略。
> 乐曲的和声、织体、句法、结构表现清楚,把自
> 每个音符的运动都有五个维度:音高、音长、音色、音量、方向
> 音符的时值正确弹出
> 不要千篇一律地处理每一拍,
> 德奥作曲家的句法通常是由两短一长构成一长句,亦即所谓Bar form(巴歌体)的结构,因此弹他们的作品,既要有停顿,但又要有长句气息;法国人的音乐思维可能和他们长期的复调传统有关吧,乐节总不是那么明显,甚至找不到,因此句法通常显示出一气呵成的特点。
> 满脑子的乐队思维
> 各种形式、体裁的音乐,没有配器的知识,怎能感受各种音色结合产生的美丽。
> 谱上的各种术语——为线索才行
> 完形外冗余码”和“属性外冗余码”
> 乐谱中作曲家给完形施加压力的冗余码,例如和声外音、变和弦、阻碍终止、第二展开部
> 投放的重点就在于在属性外完形冗余信息码的关注了
> 结构的内部,要处理好呼吸和情绪的转折;段落之间,处理好衔接和对比;全曲注意高潮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