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站 – 东直门枢纽 – 916快 怀柔汽车站 – 雁栖湖 – 密云水库 – 怀密线 昌平北站 – 十三陵 & 水库 – 昌平 回龙观 – 德胜门
Category: The-3rd-Place
认知北京地图 2018-09-04
看到知乎上有人提问 初到北京的新人,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快速掌握北京交通地图? 稍微写一写我是怎么去了解北京地图的吧。 8月6月7月各在中旬左右去了一次北京,都没怎么刻意去看路名。主要也是在家就有出门随手打车的习惯。 想要具体去了解北京地图方位是在7月那次起初想去团结湖吃欧记麻辣烫,到了北京南站看了下导航,麻辣烫 和 双榆树南里 交通花费都得要1小时,因只有双休日在北京待着时间不够分配,故只能拣一个最想去的地方,欧记就再看机会了。 只当初那一下功夫,脑子里就划过一个概念,[1] 北京交通换乘有些费事很少能直达。 7月那次住在了双榆树南里某个小区里面。[2] 出门散步朝着大钟寺博物馆的方向走走看看,也就是那次,看了下沿街的路名,北三环,一下子惊呆了,刷新了先前的认知,也就是说第一次对北京的“环”有了概念,环是地面道路所在名称,不是交通建设系统的抽象符号,更不是上海内环中环外环线的高架指代意思。 后来在8月初也想来北京,但是那个周末碰上台风雨,出门不方便不能好好地逛街了,人懒也就没有出门。后来看新闻说房山那儿泥石流了就庆幸没到处瞎走。正好手头也积攒了一些年假,就想一次性用掉,择了个自己生日的那段时间,在8月末9月初第四次访问了北京。 这个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10天假期,就想着要把北京地图上的方位名词搞懂一下,到时候自己走一遍那就最好了。 [3] 当时手边正好在看罗孚的《北京十年》,自己边读边做excel表格,把里头提到的地名、路名、人名,都列出来,再用必应地图对照着看那条路和它的周围几条路,再研究研究路名的习惯用法在地图上的显示,比如什么是 某某路口南,什么是 中关村大街,它的北大街、南大街 和 中关村南路 在方位上的关系 等等。 在琢磨自己住在哪个酒店真犯了难,一是因为价格小贵去的天数有点多想要经济点儿;二是不了解酒店所在位置与周边交通是否顺,线路多,换乘方便等问题。先后地订了十几处,都不太满意,又都另外重找。最后才在几个范围里锁定了可选项。住在了香河园路当代MOMA附近,选这里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想去当代MOMA看看;[4] 二是东直门地铁站连接的机场线是通向市区交通的唯一一条 斜线。在这里通过2号线,13号线,可以再换乘到其他各地去,相当于市郊联结的 辐射点。来了以后发现2公里以内有个东直门枢纽站,订酒店前也并不知道有这个公交场站,只是直观地认为 机场 – 地铁 这样的转换方式去远郊或者近距离会比较经济实用吧。事实证明是没错的。 8/27~8/29 连着三天我都骑小黄车去马路上兜风,第一天8/27 , 没有方向去哪儿,就随便骑。一路经过五四大街上的中国美术馆、景山、故宫后门、文津街上的北海公园,再下去骑到了一个地名叫 菜市口新街口(具体忘了是不是这样叫,当时对菜市口很有印象因一些书里经常提起菜市口是推出午门斩首的地方),突然想起周作人旧居不就在这附近(八道湾)胡同么,于是这才有了兜风目标就一路找了过去。回去的时候,新街口那儿正好有地铁站,就再换乘公交返回酒店。 8/28,我定了一个目标,从香河园当代MOMA骑到团结湖欧记麻辣烫试试,从中午11点当代MOMA出来以后,实际找到麻辣烫店看了下时间,花了4个小时, 导航给的参考是14.6公里约1小时30分钟,想起来自己主要是在找人民日报食堂 和 朝阳门内大街外大街朝阳北路甜水园路那一块儿迷瞪了费了不少时间。 吃完饭舒服了,坐公交去了之前骑车经过的团结湖公园坐了坐,路对面买了一盒西瓜享受。接着坐公交换乘的路线去了望京SOHO。 8/29,本来要从当代MOMA骑到五棵松的,但在四季青桥西四环这儿感觉有点儿晒伤了,于是在那附近找了个歇脚的咖啡厅打发了下时间。 8/30在香河园万国城MOMA坐公交916慢车去了怀柔,因为早上下了一会儿雨就咖啡馆里坐了会儿写了写东西,等中午雨停了才悠哉悠哉地去坐916慢车下午三四点才晃到怀柔汽车站。附近走了走,没有去成更远一点的怀柔水库、雁栖湖、慕田峪长城等。[5] (回上海后草拟了下这条路线的旅游方案 https://www.douban.com/note/689699030/ 有机会就这样走一下 ) 8/31 坐公交850快车 去首都机场附近的西湖园公园,本想去看看低空准备降落的大灰机,到地方了才知道北京在开中非国际论坛,公园暂时关闭了不给进。于是,自己凭着探索好奇的一颗心也找到了观察大灰机的其他要塞。晚些时候去了一下传说中的798艺术中心转了一圈。 9/1 坐公交去了朝阳区酒仙桥的兆维工业园,本来是想去看看豆瓣公司所在地,想和门口的大招牌合影留念一下,但是可能搬家了没有找着准确门牌号。晚些时候误打误撞去了望京科技产业园,本来是想去大望京公园坐坐的,但和站名 望京花园 混淆了起来。 这么几天功夫,粗略地凭事先预习过的地图方位、实时的导航软件、用公交、自行车等对北京路名的方向有了大致的概念,对什么区有什么交通地标,三四分熟悉这样吧。 下次有机会还想去走走,比如怀柔的雁栖湖,房山的上方山公园、昌平的回龙观、十三陵等地。 对我个人来说的话,不赶时间就坐路面公交,公共汽车、出租车、自行车等,赶时间的话首选是出租车,其次是地铁。 路面公交一个是让自己可以看看沿途新旧风景,一个是顺便看一下路标、方向等。出门有这个随时看方向的习惯以后,到了陌生城市,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去了解当地的交通情况。上海大部分地铁都是在路表以下,把地铁站名对应到地图上,对想刻意了解一个城市的四面八方的情况是不太能满足的,除非在当地定居,不然我认为,[6] 想在短时间内,比如个把月里,从陌生到稍微了解的话,路面公交是比较好的手段。 总结了下,对北京路名的几个命名方式有了初步的印象,单位名称常见的是 数量词+条、屯、桥、庄,对这种命名方式其中的规律,有机会就顺便看看地图,也不刻意去发现。[7]我一直认为是有人为约定俗成的规律在里边儿的。 首都路名命名法,可推及其他内陆城市,例如 成都/ 数字+环路 ;郑州/ 经+数字,纬+数字 […]
记我的几次来北京 2018-08-30
今天下雨,远门出不了,近的走走吧就。住在香河园当代MOMA这儿,路名好听,自带香气。北京的路名之前很不熟悉,这次得因于罗孚先生著书《北京十年》提到的诸多地名,才细细地对着地图上上下下看了好几遍才记住了东南西北几个门和几条主干道。这儿的路名有书香味儿的不多,最常见的是某某胡同,某某条、庄、屯、村、环。 林海音先生写她的北京回忆都有一本书了,我只有寥寥数行话可说。 现在想来我就是一个会一时兴起想去哪儿就背着书包立马走的人儿啦。第一次来北京大概是二〇〇五年国庆节十月三日吧,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因为那一年的上半年刚刚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愉快的跳槽经历,心情很好,本来约了朋友去富春山,我去汽车站买票时发现去那儿的票连着好几天都卖空啦,只好打消了这个计划。然后我站在售票大厅琢磨再去哪儿玩两天呢,发现了去北京的长途汽车票,很便宜,和机票比起来,三百一十五一张,下午四点发车次日早上七点就到北京了,时间也挺好,三号就有票,可以多待两天啦。就买了一张,回家收拾行李,想着可能要照相吧,那会儿卡片机刚刚流行起来,我就去商场里买了三星的数码。实际上我不不怎么喜欢照相,尤其是人物照。有一次又是一个人去香港玩被朋友知道没随身带相机去那儿咔嚓这个咔嚓那个就被念了一顿是疯子…..。 从来没有坐过长途汽车去这么远的地方,一切都很新鲜,票是半卧的,可以舒服地打会儿瞌睡。现在想来,那时我早有焦虑症啦,别的旅客在车上呼呼睡着呢,可我半夜爬起来坐副驾驶和司机唠嗑呢,因为瞅书上说的要保持司机开夜车时清醒最好就是和他说话,不然……。后来我坐长途火车倒完全没有了这种顾虑,很奇怪。 提前订了在灯市口的一家宾馆,在北京的客户开着车送我到地方,我记着早点还是吃的北京大葱包子,就在下榻附近,出门就有。第一次的北京烤鸭是献给了王府井的全聚德,加收15%的小费,我吃了一副卷饼烤鸭,一碗鸭架汤,一盆鸭胸脯肉,一盅菌菇汤。看来那会儿就有一个人点好几只菜也不管吃不吃的完的习惯……。 第一次来北京必定要去故宫、长城、明定陵这些地方啦,跟的一日团,不用我操心怎么去又怎么回,舒坦。最有印象的笑话有俩,一个长城上找不到下来的索道入口,一直下到山脚下了也没找见,亏了三十五一趟的单程票。另一个,看的定陵,直到多年后学习了一把古墓知识,才明确了当时看到的展品都非真迹。 还去了三里屯的酒吧,爸爸的好朋友开车带我到地方,哦,对,第二次的北京烤鸭就是这位叔叔带我去的,好像是便宜坊,和他家人一起。叔叔本是邯郸人氏,来上海打工败走麦城啦,当时我那好出手相救的爸爸就收留了他住到了一起。我还记得,上海博物馆刚刚开张营业还要廿元门票那会儿,叔叔请我一起去看展览。于是,这位叔叔当然就很记大恩念旧情啦,后来他飞黄腾达在北京安家落户,一有时间就打长途电话和爸爸叙旧……。 我那会儿还没有酒吧的概念,就是听人说三里屯很热闹,我喜欢闹腾的地方啊,然而去了一个清吧,不像后来再去,又或者在上海,专去那种闹吧,吵得要死的地方……。那个清吧可以谈话,我一个人去的,谈不了,就看看表演吧,有位异国姑娘穿着露脐装把一条碗口粗的巨蟒一忽儿缠在自己白嫩的脖颈儿上,一忽儿捏着它的七寸倒提。我估计三里屯不会有这种的了,抓捕野生动物盈利现在是非法的。 第二次去北京是二〇〇七年国庆,姆妈听说我一个人去了北京玩就埋怨我怎么没有带上她,于是那次就特意和她一起。想来我主动带着父母一起去玩的情况真是屈指可数啊,就是现在我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或者叫孝心,带着父母,或者和朋友一起玩。妈妈随便去哪儿似乎都不愿意自己掏钱住宿,这一点是后来慢慢看出来的,她喜欢借宿朋友家、亲戚家、同学家。据我观察下来,她是想和那些故朋旧友八卦一下然后顺便住在人家那儿,这样就有了合适的理由不自个儿掏腰包了。我今日这样写她,不是故意编排,是母女俩的一种互相了解吧。我不喜欢住在熟人那儿,自己掏腰包有自由,亲戚那儿有人情,人情就是债,还起人情债来就有好一顿编排,这样看起来我就是薄情寡义的人,和爸爸那种躲亲戚但又不拒落难朋友有点儿像,妈妈也会出手相助但她不愿意别人老赖着她,这点我也随她的样儿。后来我们住在了她以前在重庆单位的同事,她只记得同事的名字和现任职务,联系方式一概没有,我发挥了找东西的长处,在网上帮她找到了成全了她和人家多年不见再摆摆龙门阵又可以借宿的好事……。 照例去故宫、长城这些景儿,她喜欢无论什么东西花了钱的就仔仔细细一处不落地看过去,要是有放大镜说明书这些那就更合她意了。这就是我不想和她一路的原因之一,要是给她知道了我故意没带她,或者忘了带她去哪个花了钱的又没去成的地儿,她能念死我。唉,就是这样一个不愿意吃亏的人儿,作为她多年的随从,心特别地累啊……。 还和她去瞻仰了天安门的毛爷爷纪念堂,又在路边摊那儿买了毛爷爷纪念像,参观是免费的,也就七八分钟转一圈结束;像是要钱的,廿元一尊,放她的五斗橱台面上,可以一辈子。她对毛爷爷的感情就像她和我外公,是复杂的,一方面知青十年里每回看我外公才一两天就被厉声撵走说赶紧回公社吧叫人看见说闲话,一方面她又惦记着她自己在公社出任百多号人的伙食团长的光辉业绩,婚后远嫁上海还每月寄钱给外公作零用。 后来第三次去北京是十年之后的今年,春节里上海的酒吧关张了,我想去看看三里屯还有热闹么,就初四晚上飞了北京,下了机场就直奔三里屯找了一个闹吧一直待到次日凌晨五点,那回还把多次想去而各种耽搁的清华校园去了一下,很满足。 接着今年六月端午、第三次吃北京烤鸭和一名认识几天的小师傅一起在南礼士路四季民福吃。 七月中旬一个周末又单飞,住在罗孚先生的故居,双榆树南里。 今次八月末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头一尾两个周末适逢我的农历和公历生日,就又停留了些时日。这次有了地图的概念后,交通上感觉便利了很多,会骑单车出去转,也会坐坐公交车,还给一对老外指了路。前天去了团结湖公园,跟一位傍晚来遛弯儿的大叔问西门在哪儿,他看出我是游客,就语带热情又自豪地问我故宫景山长城去过了吗,回说,那些景点早去过啦,今儿个就是特意来体验下北京的乐与路,看看人,人也是一道风景嘛。团结湖就是据闻黄苗子郁风夫妇曾住那一片儿,也算是闻闻已故名人的气息、留给自己几多欢喜添些不一样的北京回忆吧…… 北京,当下的感觉是个比较适合没事儿的时候就骑单车遛弯儿慢慢借由道路了解起来的城市,凡有路的地方都可以骑,机与非机车道划置明确,不像上海那样很多地方不给自行车用,即使有,也分单向行驶和一条路的哪一段才给骑,就像建国路和复兴路,上行下行车向不一,这倒有点儿潮汐车道的意思了?..不知,总之,不在上海骑车有快十年了,路况越来越不友好,换乘便利的地铁逐步取代了传统交通。虽然我这样写,但是叫我出门找地儿,仍是一头雾水,毕竟不常住,还不习惯吧,又或者是上海的东西南北方向的概念太根深蒂固了,难转过弯来。 人去了,我是连烧纸这个活动都不想刻意为之的。如果想念了,就像今天这样,将感情宣泄在这白板上好啦。 二〇一八年八月卅日,当代MOMA , Fiona’s Cafe
街头凉茶铺 2018-08-14
转载 2017年6月2日 记录在QQ空间的一块豆腐干小文 我小时候家里没有照相机,父母也没有那么先进到想去买台照相机出去兜马路的时候用。现在有了各式各样的相机,也多了好多颜色。还是不太爱拍个人照,也没有养成出门旅游背相机的习惯。 都说相片是时光的烙印,当我以后想回忆回忆的时候可以像这位做公众号的老先生一样去图书馆翻翻《志》类书籍,从一堆黑白和淡淡的彩色相片里想想我的青壮年期。 图片所在的文章是1947年的上海,那时当然还没有我。被此图触动到乃是像回到童年和父母一起逛街口渴了的场景。80年代末读小学时也见过这样的街头营生。当时大夏天的走得口渴了,又没有什么饮料店卖汽水。恰遇路边一家卖茶水的店,相当于今日的饮品超市了。母亲买了一杯7分钱的茶水给我解渴,容量大致有今日港式茶餐厅坐下端上来的水杯子。那时茶叶水也是奢侈物。